0因为热爱,他在离家千里的新疆热土上扎根,年复一年,支教了一届又一届;秉持初心,将木棉的热度、荔枝的甘甜输送到沙漠中的绿洲,让岭南文化浸润到*旱的大地;广东9个市的170名教师,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来到广东喀什伽师县,驻扎在5所中小学,花了几十万个**夜夜,浇灌饱满的石榴籽。成立了“**十三校伽师县教师培训联盟”,线上线下培训了4000多名新疆教师,让一所高中每年有六七十人上线艺术院校,成立了第一个。
“各**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
广东援疆教育集团全体新疆教师在伽师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在新疆,“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口号随处可见,而对口帮扶新疆的广东喀什伽师教育团也与石榴籽结下了不解之缘。2018年,广东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实施“万名教师援藏援疆计划”。广东派出两个教育代表团到喀什,分别是佛山的陈、河源的姜春玲、湛江的、云浮的华天祥.20位老师从2018年8月开始在伽师县待了两届,与一波又一波的同行一起创建了15个“石榴籽老师工作室”。涵盖语文、数字、地理、历史、德育、体育、音乐、书画、**学、经典阅读…陈是广东省援疆教育集团在伽师的负责人,也是伽师四中的副校长,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石榴哥”。
普通话推广:从教一个班到教5500人。
广东省援疆教育团驻伽师团长、伽师四中副校长陈。南都记者李占军摄
”听他们叫这个石榴**,心里很甜。就像三年多前,我第一次来新疆伽师的时候,看到的是天是蓝的,果树是满的,道路两旁的格桑花特别鲜艳。”作为要当“先遣队”的团长,陈把自己乐观主义者的正能量发挥到了极致:“我把我看到的发给那群朋友,告诉他们衣食住行放心地待在包里;硬件很好,全县最好的建筑都是学校。”但他们也看到了核心问题:这里的师资结构*缺乏,学生普通话基*薄弱。首先要克服的问题是国家通用语言(以下简称“普通话”)教育问题。
广东省教育集团驻伽师副组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姜春玲与伽师第一小学师生合影。南都记者李占军摄
与陈并肩作战的教育组副组长姜春玲对此深有感触。她在伽师县当助教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伽师县第一小学的教育主任,四年级四班的语文老师。第一小学有6800名学生,这在**是罕见的。只有7名汉族学生,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几乎都不会说普通话。不到10个学生通过了第一次语文考试,0,3,5的分数比比皆是。“我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带课朗读,一学期多上180节阅读课。我用最慢的速度跟孩子们讲课,让他们听得懂,会说话。”姜春玲逐字逐句地教四年级四班的孩子们,全班38名同学通过了期末语文考试。
解决一个班孩子的普通话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组刚到嘉实的时候,老师需要找一个初中的学生翻译。学生很喜欢支持教学的老师,家长会吸引了满教室的家长,还是要请翻译。普通话教育迫在眉睫!广东新疆前线指挥部提出——的“万人工程”项目,教1万名少数**讲普通话。在广东省驻嘉实援疆工作队的统筹安排下,由广东省驻嘉实援疆工作队队长陈组织的企业推广工作组于2020年4月正式启动。姜春玲任组长,组员有中山的、汕尾的郭宁宁、惠州的、汕头的陈和肇庆的。在广信纺织有限公司职工夜校,每周有五节普通话课,老师每周会送两次课上门。全厂近200名维族工人不会说普通话,但能基*交流。各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正在各学校全面展开。教育集团在伽师县第三小学开展“小手牵大手,——我和家人一起读一篇美文”,在伽师县第二中学讲“周末餐桌故事”,推动国家语言文字进家庭、进社区,拓展国家语言文字交流最后一公里。
伽师广东教育集团副组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姜春玲正在给伽师六年级一班四班的学生讲解如何贴春联。南都记者李占军摄
两年多过去了,姜春玲带的伽师县小学第一班即将冲刺小升初。今年4月,她重返课堂,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特别的语文课:“贴春联”。一进教室,孩子们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阿力耶阿布来孜特别激动。“姜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最喜欢她的语文课。蒋老师也特别关心我,帮我买新棉衣,逢年过节还给我发红包。”姜老师给孩子们写的对联别出心裁。一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上进,先读书”的图画,一横就是“努力”。花了10多分钟教孩子分辨平声,知道贴上下对联。也用这幅对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战斗精神。几个月没见面的孩子把自己的目标告诉了心爱的老师:“我要考290分。”这群六年级的新疆孩子齐声念对联,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字音清晰,字音分明,见证了江老师在当地学校推广普通话教育的成果。
师资培养联盟:线上线下千里送课
“很多人刚来的时候只是想教一*好书,没想到今天来了这个平台。”姜春玲在伽师县支教不久,就被任命为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这几年,她走遍了伽师乡镇。她看到二十多岁的年轻校长要**3000多人的学校,老师又不会写教案,只能根据课*内容一段一段讲课,说到学生的瞌睡.这些现实问题让教育集团感受到了“授人以鱼”的紧迫*。
广东省驻伽师教育代表团副团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姜春玲(左)正在组织伽师县教师培训联盟第三期培训班的全国通用语,由9个市的13所学校校对。
言培训。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陈浩棠、江春玲等来自9市13校的驻伽师支教团骨*们开动脑筋,广集资源,一年做到46堂课“送教下乡”、170位援疆老师“师带徒”结对307人,支教团还开创了“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这是一种集合广东大后方智慧培育新疆“种子”老师的新模式。2020年12月开设了第一期培训班,2021年1月第二期培训班在线上开讲,借助互联网课堂,广东多地骨*教师为伽师县2000余名老师及学校**人员提供了培训,仅国语培训一项就覆盖了1400多人。
2021年3月27*,在广东省“九市13校对口伽师县师训联盟”第三次培训中,广东老师在对伽师县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今年3月底,13名培训老师们不远**从广东来到了伽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起来了曾经在屏幕那一端的“新疆徒弟”,国语培训组的几位专家连续三天给求知如渴的老师们上了18个小时的课,分成小组,给每个人抠语调、校正读音,把平生所学倾囊而出,“用这样的方式帮新疆老师们的国语教过关,教到他们能通过高水平的普通话考级,我们这次**送课的效果就达到了。”师训联盟的教授内容还覆盖了“学校**队伍”、“教师能力提升”等五大方面,伽师县教育局局长外力?热合曼高度评价:“2020年12月对口师训联盟成立以来,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全县参加各类培训教师已达4000多人次,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众多教育帮扶工作中,最棘手的任务还是课题研究。最初,伽师县课题研究处于待**状态,很少老师递交课题申报评审书。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感慨:“在伽师县推动课题研究,真太艰难了。”问题出在哪了呢?江春玲到学校一线调研,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找出当地老师不愿意做课题研究的原因,想到了“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号召广东援疆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带动*地教师做课题研究。至2020年上半年,19个县级小课题顺利结题,6个自治区级小课题成*结题。2020年秋,伽师县教育**的老师们一共上交了60多个小课题,35通过了县级立项,1个通过了地区级立项,4个通过了自治区级立项。上级课题评审部门看到丰硕的成果十分惊喜:“伽师县课题研究做得这样好,是不是请了专家指导呀?”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副团长、伽师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春玲。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慢慢地,江春玲发现最开始有些“水土不服”的广东教育观念渗入到课堂教学,老师不再是一节课讲到底,学会了导学、习题设计等互动方式,*地老师会说:“这是因为我听过广东老师的课”。“江春玲老师他们的送教、讲座,我们要去听!”这样的评价比荣誉更让她欣*。
两届的援疆支教工作将在今年7月结束,江春玲和她的伙伴们已经在谋划“留下带不走的课堂”,未来回到河源,她会通过广州、伽师“三地课堂”互联网课堂形式,把先进的教学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这片她奋斗过的热土。
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第二批):共由170名支教教师组成,分别由佛山(26人),汕头(19人),河源(18人),惠州(20人),汕尾(19人),中山(11人),湛江(17人),肇庆(20人),云浮(20人)等9个地市的支教教师构成,分配到5所受援学校,其中伽师县巴仁镇第一小学17人;伽师县第二小学17人;伽师县巴仁镇第三小学50人;伽师县第二中学59人;伽师县第四中学24人;借调前指3人。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游曼妮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南都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