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初学者还是还是能熟练使用《说文解字》之人,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其部首的分组与排列规律产生思索的心思。但注定让现代人失望的是,他们不可能就现在所见的版*窥见许慎的建部分组智慧。因为今*《说文》在唐、宋时经过两次窜改,已非许书原貌:
南唐徐锴重订《说文》作《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又据唐孙愐的《唐韵》,作《说文解字篆韵谱》五卷,用唐李舟的《切韵》次第。因为李阳冰好以私意说文字,不守许慎原说,徐锴作《祛妄篇》(《说文解字系传》里的一篇)专祛李氏之妄,驳李氏臆说五十多条。
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铉(字鼎臣)又承诏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详参众*。正误补阙;又因篇数过繁,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因此,今*《说文》在唐、宋时经过两次窜改,已非许书原貌,南宋孝宗时,李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三十卷,起东终甲,而偏旁各以形相从
那么,今*《说文》还保留多少许书原貌,我们能否从今*《说文》重新推理出《说文解字》部首排列规律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说文》建部的基*框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后汉书·儒林列传》
今*《说文》虽分为三十卷,但仅部首分篇而言,仍然是十四篇:末两卷为后记后叙之类,前二十八卷其实就是十四篇,只因徐铉重校《说文》时认为每篇内容过繁而分之为上下卷。既然分篇一致,那么我们大体可认为每篇的内容基*一致。
虽然内容基*一致可能*很大,但次序却不一定了。虽然许慎生活的年代已经出现了“蔡侯纸”,但作为一部经典,传抄者极可能还是使用更耐久的竹简。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篇次混乱的可能。同时,使用竹简还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分卷错乱的问题,即某一篇幅过长被迫分成两卷或更多的时候,分卷出现错乱。
许慎自叙中提到了《说文》的建首分类思想:
汉·许慎《叙》:“其建首也,立一为耑(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
该叙明确提到了开篇与终篇,中间十二篇并没展开阐述。后人分析《说文》的部首排列,多倚重其中“据形系联”一条,对“共理相贯”一条基*熟视无睹。而区区以为,“共理相贯”恰恰才是《说文》分篇的依据(至于“据形系联”更可能是每篇内部次序的规则)。为何?因为许慎首先是一名经师(经学家):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由郡*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五经无双许叔重”。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
经学的内核为阴阳五行思想,因此《说文》之分篇极可能会体现五行思想。说文之始末两篇是不会出错的,末篇开篇第一个部首就是“金”,因而我认为该篇之共理为“金”。不过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论断要反驳说,该篇半数以上的部首篇幅是*支,天*地支又如何与“金”共理?我想问一句:坚贞不破算不算“金”之理。而*支之用延续数**,将来还会继续沿用,此种情况算不算*支之理坚贞不破?而《说文》以“金”篇结尾,我认为此显示了作者对其建首理论的强大自信。
五行思想里,土生金,而《说文》第十三篇恰好就有“土”,只是其位置在中偏后,这种情况下,可能*就比较多,暂且先按下。
再往前,《说文》第十二却与五行无关,且先按下。《说文》第十一以“水”部为首,《说文》第十中前位置为“火”部。
五行思想中,水火相克,因此,正常情况下,作为人称“五经无双”的一名经师,许慎不可能将“水”“火”两篇并列放置。
再考察“木”部篇章为《说文》第六。而在五行皆全的情况下,将五行篇章散乱分布于全书,这对一个东汉的经师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在最后一篇确定无误的情况下,末五篇的顺序极可能是水-木-火-土-金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