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种》,龙种豆瓣
1944年由**米高梅**公司拍摄的**题材**《龙种》(Dragon Seed)改编自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同名原著,讲述了**沦陷区**英勇抵抗入侵*军的故事。影片以南京城郊一个百人村庄里的农民林郯家为焦点,叙述了林家人及其亲属和村民在*军占领时的悲惨遭遇以及逐渐觉悟、奋起反抗的过程。由于当时华裔演员还未能完全进入好莱坞,片中的主要角色都由金发碧眼的白人演员饰演。他们经过精心化妆,拥有了**人的单眼皮和黑头发,穿着对襟短褂和布腰长裤,脚蹬黑布鞋,乍一看就是**时期地道的**农民形象。更加令人赞叹的是,凯瑟琳·赫*等好莱坞著名影星惟妙惟肖的出色表演和朴实的对白让观众忘记了这是一群由**演员扮演的**人:有着强烈土地情结的林郯;思想封建但意志坚强的林妻;思想进步、冒*毒杀*军的二儿媳小玉;明哲保身、不惜充当**的女婿吴连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久久地留在了观众的脑海中。此外,硬件的投入也相当可观:当时花费三百多万美元布置的梯田、稻田、农舍、池塘等*真的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座**南方小山村中。因此,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赢得了1945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黑白摄影奖两项提名。在当时**对*宣战并与**结成同盟国的重要时刻,这部影片的上映不但积极响应了****的助战政策,为反***战争作出贡献[1],而且让**观众对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2];既达到了助战抗敌的**宣传目的,又向世界展现了**农民的文化心态和**心理。
然而,尽管影片紧扣住了****奋勇**的主题,演员的表演和场景的布置也达到了*土化的*真地步,但是米高梅公司在改编原著和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视野,在表达**主题和**农民思想时,不时地融入了西方人的视角,并从中西方双重视角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斗争,使得这部表现******的**不时地迸*出好莱坞范儿。*文拟对**《龙种》中出现的跨文化视野作出剖析和阐释,意在更加全面地理解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内涵。
一、对西方文化的提及
跨文化视野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论题,一是对自我*主体的认可,一是对他我*主体的接受[3]。对自我*主体的认可主要依赖**、经济、文化、伦理等诸多内容的教育浸润与价值因袭[3],也即展示和传播自我文化。而对他我*主体的接受则始于对他我文化的碰撞和认识。**《龙种》在向观众展现自我文化的同时不忘适时提及西方文化,并以主人公惊讶、嘲谑的口吻表现出来。在此,影片的跨文化视野表露无遗。
主人公林郯一家生活在**南方相对比较闭塞的一座小村庄里,所以当*军已经占领**北方的**传来时,林郯还觉得那些学生的**宣传太夸张,天上的轰炸机像稻田里的飞虫一样无害。再加上林郯几乎没有读过书,对**之外(准确地说是村庄之外)的世界了解甚少,因此当他读过书的表哥告诉他大地是圆的;在大地另一端所有的事情都是反的,例如孩子生来长着淡色头发和蓝眼睛,读书人从相反的方向写字,青年人比老人更受尊敬时,林郯一脸茫然,把这当成笑话讲给老婆听,并且夫妻俩还固执地认为他们天上的月亮和脚下的大地就是他们和儿子们的,而大地另一端的人们则有他们自己的月亮和土地。这是影片中唯一提及西方文化并作简单对**场景,虽然只有短短一分钟时间,内容也仅限于表层文化现象的描述,但对于对外一无所知的林郯和林妻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当遭遇与**人千百年来熟悉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现象、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完全迥异的另一类文化体系时,林郯和妻子的反应只有惊讶、嘲谑、质疑甚至惶恐。这个短短一分钟的场景并不能构成一个**而完整的叙事情节,并且和接下来的情节似乎也没有任何呼应,但它却隐含了影片拍摄方对当时的**农民以及**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这个场景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农民愚昧无知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传达了西方社会迫切希望古老的**认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渴望了解**社会这一意图。
二、对和平和杀戮的双重阐释
和平与杀戮有史以来一直是人类探讨的一对主题。尽管人类共同的愿望是热爱和平、憎恨杀戮,但是**和平的理念和方法却不尽相同。人们从各自的道德标准、**理念、价值观念等出发,对之进行理解和宣扬。影片《龙种》从东西方视野对和平与杀戮进行了双重阐释。
在*军入侵之前,身为一家之长的林郯带着全家老小满足地过着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他眷恋和平,认为和平是最好的食粮,这是**农民最朴素的生活态度,也是几**来他们在古老的**大地上得以生存的最基*的要求。所以,当*军入侵**,对当地百姓烧伤抢掠,儿子们和二儿媳奋勇回击时,林郯并不能接受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在代表万千**农民缩影的林郯看来,大家应该竭力**和平。在鬼子步步紧*时,林郯开始所想到的对付方法也就是躲避和隐藏。在和平受到威胁时,林郯并不认为杀戮能够解决问题,尽管他自己也没有找到保卫和平更加有效的手段。透过林郯的这种生活心态,我们可以领会到**百姓在儒家伦理思想熏陶之下所赋有的 仁者之心和农*思想的人文特质。林郯起先认为只要自己守着土地不离开,就能有效地反抗敌人。即使自己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被敌人抢夺过去,他还是幻想能与敌人就这样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因为和平是最好的食粮。
在对和平和杀戮两者进行***土化阐释的同时,影片对之又从西方**教教义的角度表达了观点。作为摩西十诫之一的不可**教导信徒:**是魔鬼撒旦的行为。[4] 看到三儿子凶残地杀完鬼子,回家用沾着鲜血的手拿起食物就吃时,林郯不寒而栗,担心这样的杀戮或许会同时杀了自己。三儿子对鬼子毫不留情地见一个杀一个,以**为乐,甚至当他和**为了**起冲突时,他一怒之下,竟然威胁**说我也能像杀别人一样杀你。三儿子的这种行为在林郯看来就像是魔鬼行为,战争遇到他们就像火遇到*柴,**是他们人生的乐趣。三儿子这种不能容忍和平的人已经成了林郯最恨最怕的那种人,他甚至认为这种人*了对谁都好。二儿媳小玉的一句话我们都杀过人,我们都无法回到从前,更让林郯对自己也曾杀过鬼子的行为感到痛苦万分,决心再不**了。[5] 观点虽然是从主人公林郯这个**农民的言行中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种表现手法和角度却并非完全出自**人的价值观**,西方人的行为规范标准在此被潜移默化地用来阐释和平与杀戮这一******中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与林郯的观点相反,从一开始就主张积极抗敌的三儿子和二儿媳小玉被迫杀掉了许多鬼子,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保护自己和家人,保卫国家的需要。为此,三儿子杀鬼子似乎杀红了眼,小玉只身潜入虎*毒杀鬼子,原*只会拿锄头的大儿子对于**也变得熟练起来,就连林妻也能迅速地**敌人的**。小玉开导她不愿再**的公公:当不是你*就是我亡时,如何能教会孩子仁慈和信任?只有早*把鬼子都赶走,大家才能变回原来的自己。这样的道理简单明了,却也能在《圣经》中找到依据,因为希伯来圣经中就有对众多军事场景的叙述和上帝在军事上的隐喻,所以在战争条件下故意索取人命并不表示对戒律的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