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是什么时候修建的?由谁修建的?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世界经度109.2733E,纬度34.3853N.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
秦朝李冰主持修筑的***和秦朝的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长城都是属于**
伟大的工程,这句话是错的,请问哪里错了谁能告诉我
*句话有两处不对:
1、“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范围不对.长城刚开始在秦朝修建时的范围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后来因战乱和某些原因,才成了今天的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长城.
2、“秦朝李冰主持***”时间不对,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那时秦始皇还没统一六国)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六·上》
1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 )
2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
3 秦朝的**长城西起()东起()
4 秦朝和汉朝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和()
5 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战役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的重要战役是()
1, ***
2,司母戊鼎
3,临洮 辽东
4,秦始皇 汉武帝
5,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下列有关古代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明朝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B.隋朝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会通河四段
C.赵州桥是唐朝时由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著名桥梁
D.明太祖朱元璋在元大都基*上营建的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都城
A
2. 古代著名建筑:
(1) ***:战国时期,秦国 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
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 长城:秦长城西起 ,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
(3) 大运河。
① 隋朝: 时开通,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② 元朝:为便利南粮北运, 令人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i
河连通。
(4) 赵州桥:隋朝时 设计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i
洲早七百多年。
(5) 北京城:明成祖时在元大都基*上扩建而成,中心是紫禁城(今 ) 。
2. (1) 李冰(2) 临洮輿峪关(3) ①陏炀 帝②元世祖(4) 李春(5) 故宫
秦长城的修建有什么历史意义
秦长城是我们****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我们******的历史,灿*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对应的方框内。
A.秦长城的最终点
B.秦的都城
C.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所在地
D.战国编钟的出土地。
秦朝为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公元前221年秦朝朝建立、定都咸阳.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故答案为:
历史上的秦长城为何修建?它的东西起止点各是何处
目的是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长城遗址最西端再甘肃临洮县城东23公里尧甸长城坡.南北向,黄土板筑,残高1米左右.是秦代长城西端的起点,断断续续经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8县入宁夏后,又回到甘肃境环县,庆阳县入陕西省,翻山越岭,飞渡沟壑,穿沙漠*原,蜿蜒东去,止于鸭绿江畔.
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上修缮加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30万……
以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防止北方少数**,尤其是匈奴的入侵,其实秦始皇是链接各诸侯国已修的长城.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巩固**,在各自的国土上修建了城墙.秦始皇统一**后,决定继续修筑长城.他任命大将蒙恬为指挥,先后动用了30万民工,花了约10年的时间,把以前燕、赵、秦等国的北部城墙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东到辽东的万余里的长城,这就是著名的**长城.
2. 著名建筑:
(1) ***:战国时期,秦国 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智慧的结晶。
(2) 长城:秦始皇修缮了西起 ,东至辽东的秦长城。明朝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 的明长城。
(3) 大运河: 时开通,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4) 赵州桥:隋朝 设计,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5) 北京城: 在元大都基*上扩建而成,由京城、皇城和宫城组成。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 (1) 李冰 (2) 临洮 嘉峪关(3) 隋炀帝(4) 李春 (5) 明成祖故宫
秦长城是谁主持修建,用了多少年?
1.花了282年才完成2.另说法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割据称雄,在*国周围修筑了保卫*的城墙,这些城墙很长,叫做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部强大的游牧**匈奴的侵扰,将原来燕国、赵国、秦国北境的长城连结起来,筑起了10000多华里的长城,所以称为“**长城”,为了区分以后各朝修筑的长城,历史上把它叫做“秦长城”。 那么,秦长城是什么时间开始修建的?共用了多少年修成的?(公元前217年开始修筑,共花费9年的时间。)(前217年)(出示秦长城图)下面我们看第二道思考题:秦长城的起止点、长度和作用?(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秦长城的作用让学生画在书上。)(: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10000)小结:秦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给劳动**带来了*难,由于工程紧迫、条件艰苦,许多劳动**因苦役而惨*在长城脚下。民间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就是当时情况的一个写照。下面就请同学们听录音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附后)。秦朝以后,汉、唐、明、清等各个朝代,都不断修建长城,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汉朝和明朝。下面我们再分别了解一下汉长城和明长城的简要情况。(板书:汉长城明长城)汉朝的长城是长城历史上最长的时期,(:最长)全长达两万多里,(:20000)至今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一线的**古道上犹然可见。到了明朝,从明太龚朱元璋起,到神宗万历皇帝止,前后用230多年的时间修整长城,是长城修建史上规模最大、修筑技术最高的一次。(出示明长城图)下面我们看一下明长城的起止点、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全长12000多华里。)(: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12000)综上,始建于公元前217年,至今2000多年
是谁修筑了秦长城
秦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秦长城的修建有什么历史意义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少数**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
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拓地至浿水(今**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的劫掠。秦赵燕长城价值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 长城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
秦什么开始修建秦长城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战国秦长城的基*上加以修缮,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秦长城遗址 在包头除了较早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之外,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秦长城。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的侵袭,筑起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山尼县)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的**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的历史、灿*文化的象征。
秦长城的意义秦长城是我们****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我们******的历史,灿*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秦长城经不经过北京专家以秦长城经过不经过北京有以下解释,根据古代《延庆州志》,《宣化府志》卷六十四《塞垣志》,《西关志·居庸卷》等古代史册得出结论:秦长城不经过北京延庆县八达岭之北三里岔道,而在八达岭以北300里赤城县独石口、滦河上游一带。孟姜女哭的并非秦长城而是齐长城孟姜女传说*前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这个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始见于《左传·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唁。到了战国时期,《檀弓》一书引曾子的话中对这段史实增加了“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
《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从而把“哭夫”的史事定为孟姜女哭长城。秦长城的发现重大发现秦长城在青龙峡北分水岭梁头、慕田峪北莲花池梁头一线……后者长里许,残高可两米,横亘垭口,毛石土筑长城是谁,粗布纹瓦,两侧皆大山,其为秦长城无疑。据考古专家李亚忠介绍说古代防御外敌入侵,垭口两边以山为墙,人马就很难攀上。由于所处位置相当隐秘,所以保存最为完好。此处城墙全为毛石土筑,与附近2公里的北齐时期块石灰缝拦马墙长城和明长城明显不同。此次考察发现不仅莲花池两侧山垭口有遗存,北京司马台、白马关、椴树岭等地也有类似发现,但都不如这里完整和明显。
修建秦长城用了多少年才建成的?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长城是谁,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 (《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从此始有“**长城”之称。据此记载,秦长城修了十余年即成。但事实并非如此。始皇驾崩,秦长城依然在扶苏与蒙恬的带领下继续修建。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陈胜吴广因戍边迟到必*而**,天下大乱。至刘项争霸之时,北部长城守卫军被调南下平叛,长城遭到战乱**。以致刘邦统一天下后,匈奴南下,邦子被困白登山,差点*在那里。所以,严格来说,秦长城并未完全建成。
长城是谁主持修建的啊求大神帮助
秦始皇 有大概两千多年吧.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和秦的**黑暗。 绵延**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的长城是谁主持建筑的? 40分
罗哲文,**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宜宾人。1940年考入**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营造学社合办的**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国家***、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古塔》、《**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帝王陵》等。 现任国家***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长城学会副会长。 ☆ 那时候的营造学社跟现在大学里的情况不一样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这里,他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图。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对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了建议和方案设计,奠定了**建筑史研究的基*。
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跻身于文物保护对象的行列。☆ 我和他们就等于是一家人 1945年**投降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一个**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研究”的意思。 梁思成特别注重对罗哲文的全面培养,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为了让他把基**学得更扎实,特许他少*一点杂事,并主动安排他旁听有关课程。罗哲文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是缘于机遇,使他在青年时代得以追随一代建筑**梁思成。关于梁思成先生,罗哲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 ☆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看一下老师 “*****”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了“**学术权威”,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以前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远了。
一天,在医院刚输完液的梁思成却看到了久违了的学生罗哲文,梁先生高兴得几乎流泪。这次见面中,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莫大焉。☆ 五十多年来,我差不多每年都在和它打交道 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任职,成为国家***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99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文*,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过去曾经有一个错误的说法 2003年6月23*,一个由罗哲文任团长、《***报》社原社长邵华泽任副团长的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
明长城是谁修建的
明长城修建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历经239年,主持参与的人太多了。比较著名的有:正统七年(1442),辽东军务提督王翱成化三年(1467年)辽阳副总兵韩斌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巡抚都御吏余子俊成化十年(1474年)巡抚宁夏都御史徐廷璋,镇守都督范瑾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军务余子俊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总制陕西边务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嘉靖十年(1531年),陕西三边总制尚书王琼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蓟辽保定总督谭纶、总督方逢时万历初年(1573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兵部右侍郎熊廷弼
秦始皇派遣主持修建长城的领将是
《资治通鉴》记载: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所以修建北部防御匈奴的长城的秦始皇部下将领是蒙恬。
八达岭长城是何人建造的?建造于哪一年?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的侵扰,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明代为了加强防御,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的。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时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