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相信绝大多数感兴趣的人和我一样,开始是通过《****》这部历史小说了解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其中有多少符合历史事实呢?我有幸聆听过历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讲解,发现这段历史给人的感觉和那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很不一样。
《三国志》的目录印证了笔者的感觉,《****》以刘备集团为正统,拥刘反曹是其基*倾向;《三国志》几乎与之完全相反,从目录里就能看出来,《三国志》中只有魏国皇帝的传记是皇帝的规格: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传记叫纪,这是正统的标志。而蜀国皇帝和吴国皇帝的传记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一样只是传,他们压根儿不被承认是皇帝而只是人主: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嗣主传。
没当过皇帝的曹*被尊为武帝,单独拥有一篇很长的传记,戏剧中的经典白脸竟然是史书中的正统皇帝!他究竟起到了怎样巨大的积极作用呢?值得我们去《三国志》或其他历史著作中寻找答案。曹*的儿子曹丕以及曹丕的儿子曹睿也都有**的、皇帝规格的传记,但他们的作为是认知的盲点:《****》中的描写很少,值得我们阅读史书了解一下——权当查缺补漏。
在正史中单独有一篇传记*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像《三国志》这样的正史采用纪传体,且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所以大多数卷次采用了多人合传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合传中人物越少其历史地位越重要。而单独一传的人物往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这一点《三国志》的目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与《****》互相印证,曹*、刘备、诸葛亮、孙权这些重要人物都有**的传记。
但是,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历史人物也享有这种待遇,比如前面提到曹丕和曹睿,还有蜀后主刘禅——就算熟悉也只是作为无能君主的代名词:扶不起的刘阿斗,可他的传不是附在刘备的传里而是单独一篇“后主传”。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如《****》给我们的印象那般昏庸无能吗?为什么他能在史书中享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读读《三国志》就有答案了。
除了诸葛亮以外,前面提到的单独有一传的人物至少是人主,作为臣子单独有一篇传记的极少。但《三国志》中享有这种待遇的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吴国的陆逊同样有自己单独的传记,《陆逊传》与《诸葛亮传》可并称为《三国志》中臣子传记的双璧。诸葛亮的历史作用无需再多说了,各种文学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着重甚至过分强调,陆逊这个在《****》中出场很少的人物,在历史上到底做出了怎样****的事业,以至于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这同样是在阅读《三国志》正文以前我们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正史的目录中就能发现那些被后世忽略但又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出现了,一些被千古传诵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却相当有限。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刘备集团中的五虎上将“关张马赵黄”, 历朝历代关于他们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到今天仍然如此。这些人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成为**精神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神话。但史书上是怎样记载他们的?每人单独一篇很长的传记吗?不!《三国志》中他们五个人的事迹被合为一篇“关张马黄赵传”,和通常的顺序“关张马赵黄”还有些不一样。
按照史书的记载,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历史作用不但远远小于曹*、刘备、诸葛亮、孙权这样的热门历史人物,而且与曹丕、曹睿、刘禅、陆逊这些冷门历史人物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了**地比较这种差距,笔者对《三国志》的传记进行了统计研究——借助了百度百科有关词条[2]。除去“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是记载少数**情况的以外,其他64卷都是人物传记,共有322个人的正传,算上附传共载入人物427个:魏书29卷163篇正传载入人物207个,蜀书15卷67篇正传载入人物82个,吴书20卷92篇正传载入138个。
全书整体平均每卷5.0篇正传,载入人物6.7个:魏书平均每卷5.6篇正传,载入人物7.1个;蜀书平均每卷4.5篇正传,载入人物5.5个;吴书平均每卷4.6篇正传,载入人物6.9个。三部分的传记密度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相比之下:魏书传记密度较大,蜀书传记密度较低,吴书传记密度最接近平均水平。
蜀书中记载五虎上将事迹的“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5个人的正传和关羽儿子关兴的附传共6篇传记三国志的作者是谁,这一密度大体上与全书和蜀书的平均密度相当,略少于全书平均水平,略多于蜀书平均水平。看不出拥有赫赫威名的五虎上将占据特别的历史地位,在三国时代众多杰出人物中他们显得很一般。
在三国这段历史中,蜀汉的五虎上将是典型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与之相反,还有一些人物大有作为却寂寂无名。前面提到的曹丕、曹睿、陆逊、刘禅这里就不再多讲了,虽然他们没有获得与历史地位相配的知名度,但喜欢读《****》的人应该对他们有一定了解:毕竟在正史中单独有一传的人物实在是太重要了,无论历史小说怎样畸轻畸重地取材也回避不了!
但仍然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得很彻底。下面列出几个历史人物,看看各位读者是否有印象:杨阜、高堂隆、法正、蒋琬、潘濬、是仪。如果不是特别研究过历史的话,我想大家会一头雾水:中间两个人还好,多亏了《****》对蜀汉特别详细的描写,我还有点印象;前两个后两个我就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别提了解他们的作为了。有哪位读者熟悉这些名字,请在后面留言啊!
相比之下蜀汉的五虎上将可真是大名鼎鼎啊!不过名气再大也不能让他们的名字完整地出现在正史的目录中,由于合传中人物较多,题目“关张马黄赵传”中就只写出了姓氏。而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人在《****》中是次要人物三国志的作者是谁,但这三位东吴**的高级将领在正史中的待遇反而高一些,他们的合传“吴书九”题目是“周瑜鲁肃吕蒙传”,至少名字写完整了。
前面列举的六位冷门历史人物也享有这种待遇:杨阜和高堂隆是魏国的重要大臣,他们的传记在“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中,是三人合传;法正和蒋琬的传记分别在“蜀书七”“庞统法正传”和“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中,分别为两人合传与三人合传;潘濬和是仪均为吴国的重要大臣,他们的传记分别在“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和“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中,都是两人合传。
如果说正史中单独有一传的人是最重要的一类历史人物,那么名字完整出现在正史传记题目中的就是次重要的那类——前面列举的那些人就在其中,可是我们却根*不了解他们。由于在《****》中有出场,蜀国的次重要历史人物还能走进我们的视野,但魏国和吴国的这类人物我们就根*没听说过了。
着迷于演义传说而轻视历史事实,这是我们看三国历史的常见问题:没办法的是,《****》这部小说影响实在太大了!三国时期的很多历史事实大家并不了解,特别是东汉灭亡以后的情况,除了《****》对一些主要人物活动的过分渲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外,整体上可以说是灯下黑。
没有了解事实就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如果仅仅根据《****》来看历史,大多数人会认为至少古代史就是一些谋士给各自主公出谋划策的实施记录:诸葛亮辅佐刘备,周瑜和鲁肃辅佐孙权,众多幕僚辅佐曹*……
电视剧新版《三国》加上了司马懿作为主要人物之一,所做的改动也就是增加了一些更加见不得人的阴谋,真还不如不改呢!想让文艺界做出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年多以前开机的电视剧《三国志》在选材方面更糟:“《三国志》是2019年10月拍摄的一部古代题材电视剧”,“起于东汉末年内忧外患之际”,“剧终于223年夷陵之战失败后”。 [3]
真正进入三国时期的内容几乎没有,还叫“三国志”*什么?不如叫“****(上)”或“三国:源起”之类的算了!这样的文艺作品只能在《****》的框架里打转,并不能让大众更加了解《三国志》的内容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更不能宣传正确的历史观。
哪怕为了配得上“三国志”的名字,都应该多研究研究《三国志》原著,好好挑一挑曹丕、曹睿、陆逊、刘禅这样的演员,重点展现三国局面正式形成后的历史动态,而不是重复《****》里大家早已熟悉的故事。这是个大的改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要冒很大的风险,不过收获应该更多。但在目前文艺活动向收益看齐的情况下,很难有人有魄力做这样的工作。
不过还是有一些流行文艺作品在这方面进行了值得一提的探索,在这里我把《铜雀台》这部周润发和刘亦菲主演的**推荐给大家,影片颠覆了曹*典型白脸的艺术形象,把他塑造成一个被各方误解的红脸英雄,经过这种极端的改变以后人物反而更接近历史真实了。
如果大家想真正了解前三国史和三国史——在这方面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值得的,就要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找到一条入门的路径,我觉得不妨从了解前面提到的生僻而又重要的历史人物开始,至少去阅读一下他们在《三国志》中的传记,看看目录就知道该读谁的了。
读了这些人物的传记,大家就能发现历史与《****》中展现的完全不一样,纪传体的记录方式读起来不连贯,但人物故事甚至比《****》里的还精彩。正史总是过多地展现了帝王将相的活动,这一点即使是不落窠臼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避免不了,再精彩的人物传记也只能是入门材料。要想对那段历史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
即便《三国志》无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细读的话还是能发现劳动群众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具体活动体现的,比如成群结队地给前线部队运粮……而不是后来流行的“民心”那种*象的东西。甚至在对妇女作用的认识上,《三国志》都比《****》进步得多,考虑到《****》成书要晚一**左右,这一点更难得。总之,《三国志》是个历史宝库,大家去读读就会有更多发现。
*文作为《三国志》的导读,能引起大家阅读这部书的兴趣就好。
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