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和收敛是"阳"与"阴"的*质无极是谁,也是宇宙间最基*的矛盾,有与无、善与恶、动与静、外与内、正与反、前与后、荣与辱、明与暗、直与曲、实与虚、突破与积累、张扬与谦虚、散发与收藏等矛盾都是在发散与收敛的基*上建立的。科学也是如此,作为自然科学基*的数学的运算过程*身就是一个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在"阴阳"的基*上可以给出"无极"的定义:阳代表的发散和阴代表的收敛是宇宙间最基*的矛盾,阴的收敛自然而然的便会彰显出阳的发散,从而使二者即对立又统一,处于一种由至阴而彰显至阳的"无极"状态。"无极"的状态是收敛而来的,收敛会导致消失,所以代表"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在一个**内,守恒是一个重要的*质。那么,当代表阴的黑色不再保持其收敛的**而开始发散从而彰显时,此消彼长,代表阳的白色也要相应的收敛来保持守恒,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双方相互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形成了"太极"。太极是由发散得到的,发散便会彰显,所以代表"有"。道家认为单纯的白色就是"无极"(也被称为先天太极),而世人所熟知的太极阴阳鱼则被称为"太极"(也被称为后天太极),黑色从白色中显现并最终形成太极阴阳鱼的过程便是"无极生太极"。这也是"自无极而为太极"的道理。*质规律是收敛于内的"无"(负阴),外在现象是发散于外的"有"(抱阳),*质规律决定外在现象,*来互相冲突、矛盾、对立的阴阳二气(冲气)因为各自遵从**的行为反而能相合(以为和),收敛自然而然会彰显出发散,阴阳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以"无极"为基*观得出了在哲学上普遍*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一个,即以"无极"为*质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量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是收敛的一种表现形式,质变是一个突破的过程,突破是发散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达到质变的目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曲折方式在量变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条件,"曲折"的出现是因为质变的目标虽然是"直"的,但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量变过程具有隐藏、蛰伏、迂回、示弱、积累、浓缩等收敛*无极是谁,是一个由收敛自然而然彰显出发散的过程,也是一个"累曲为直"的过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天地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天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天"。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上的基*表现形式是量变质变规律,所以量变质变规律是"地"。"天"与"地"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类意志而改变的,人类的主观能动*只能影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曲折的量变过程要持续多久、要如何进行曲折的量变、曲折的量变最终能不能达到质变这个"直"的要求,可以受到人类主观能动*的影响,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人"。以"无极"为核心思想可以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着联系的普遍*。
"无极"代表的是对立统一的*质,是收敛而来的,是对立统一静止的、绝对的、先天的状态,是"无";"太极"代表的是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是发散而来的,是对立统一运动的、相对的、后天的状态,是"有"。了解了二者的辩证关系,《道德经》中 "无为""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反者道之动"等理念就都很容易理解了。可见,《道德经》是一部以"无极"为核心思想组建辩证法的书。